匈牙利是日耳曼人吗 匈牙利人和芬兰人有没有黄种人的血统和特征呢
现在俄罗斯的维堡芬兰人多不多
芬兰史蔡百铨 2004.04.29
一.初期史
芬兰人祖先可能来自窝瓦河(Volga)中游与乌拉山脉(Ural mountains)之间的地区,约于 3500年前来到波罗的海东岸,最后定居于芬兰西南部,然后往东扩张,约于 1200年前抵达卡瑞里亚。他们把原住民拉普人(Lapps)赶向北方,直到目前的拉普兰(Lapland)。
芬兰语(Finnish, or Suomi)属于乌拉语族(Uralic language family)的芬兰/乌格尔支系(Finno-Ugrian branch),该支系还包括爱沙尼亚语(Estonian)、匈牙利语、其它数个语言。分兰语乃是该支系的最西侧或是波罗的次支系(Baltic subbranch)。
初期的芬兰人分为三个组织松散的部落。苏欧马莱赛特族(Suomalaiset)居于西南部,芬兰文里的「芬兰」作为苏欧米 Suomi),即是源自其名称。哈美族(Hame)居于内陆的湖泊区西南部,哈马莱赛特(Hamalaiset, Tavastians)的核心地区。卡札莱赛特族(Karjalaiset)居于最东部,也称为卡瑞里亚人(Karelians)。这三大部落之间横隔着荒野,经常互相为敌,并且受到西邻瑞典与东邻俄罗斯虎视眈眈(此为芬兰史的恒常主题)。瑞典希望芬兰人信仰天主教,俄国希望带领他们到东正教。十二世纪,瑞典乌普撒拉主教亨利(Henry, bishop of Uppsala)在芬兰殉教,成为芬兰的保护圣人(patron saint)。
二.瑞典支配时期(1155--1809)
公元 1155年,瑞典国王艾理克(Eric)侵入芬兰,企图巩固新信仰,称为首次十字军(crusade)。第二次十字军(1238年或 1249年)则在哈美族之间建立新秩序。最后,瑞典扩张势力于卡瑞里亚, 1293年建立维堡(Vyborg,芬兰文作为 Viipuri)。但是在卡瑞里亚,瑞典与俄罗斯发生冲突,双方交战, 1323年缔和,瓜分卡瑞里亚,首度建立芬兰东方疆界。
在瑞典统治下,芬兰诸部落首度统一,唯有东卡瑞里亚人除外。瑞典人也移民芬兰,集中在南岸与西岸。 1362年芬兰人获得选举瑞典国王的权利,这表示芬兰与瑞典其它省份地位平等,芬兰也成为瑞典领土的一部份。十六世纪在中古时代,芬兰其实是在两个权威统治下。一是瑞典国王与其最高代表,一是驻在土库(Turku,瑞典文 Abo)的主教。主教经常是最有实力的人物,大都是饱学之士,通常留学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主教阿格理科拉(Mikael Agricola, 1510--1557)创造芬兰文字, 1548年其翻译的新约圣经出版。他也曾留学德国威登堡(Wittenberg),受教于马丁路德,响应他的宗教改革。 1593年,瑞典宣布路德教(Lutheranism)是芬兰国教。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瓦萨(Gustav I Vasa, 1523--1560)英明有为,推翻丹麦对于瑞典(包括芬兰)的霸权。他也切断瑞典与天主教的关系,并且鼓励芬兰人往北部与东部移民,因而掀起与俄罗斯的冗长战争。他的子孙争夺王位,芬兰也因而陷入内乱。从 1596到 1597年间,芬兰农民揭竿起义(Club War),反对芬兰贵族弗莱明(Klaus Fleming)的实际统治。十七世纪 1617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phus, 1611--1632)与俄国签订史托波瓦和约(Peace of Stolbova),往东扩疆,兼并拉多加湖(Lake Ladoga)周遭与因格里亚省(Ingria)(一个世纪后的圣彼得堡即建在该省境内)。接着,阿道夫参加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与欧陆政治,芬兰也被迫付出代价。
查理十二(Charles XII,1697--1718)发动大北方战争(Great Northern War, 1700--1721),与四邻为敌,结果丧失因格里亚省与芬兰东南部。战争期间,俄国曾经占领芬兰八年(1713--1721),大肆蹂躏,芬兰人称之为大天谴(the Great Wrath)。在接着的瑞俄战争期间(1741--1743),俄国女皇伊利沙白建议芬兰接受在俄国保护下自治,但是只兼并一小片土地。
这两场战争使得芬兰人怀疑瑞典的保护能力。在接着的战争期间(1788--1790),有些芬兰军官响应伊利沙白女皇的构想失败。芬兰人逐渐产生身份意识,土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的波坦教授(Henrik Gabriel Poethan, 1739--1804)即鼓励学生研究芬兰历史。
三.俄罗斯附庸国(1809--1917)
1808年俄瑞战争复起,次年俄皇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在波加(Borga, Porvoo)召开芬兰国会(Diet),承诺尊重芬兰现有宪法与宗教及其它机制。同年瑞典战败,割让芬兰。俄皇不兼并芬兰,允许芬兰广泛自治, 1812年又归还十八世纪兼并的卡瑞里亚。
俄皇亚历山大兼任芬兰大公(Grand Duke),指派流亡俄国的芬兰独立人士戈朗(Goran Magnus Srengtporten)为大总督。然而继戈朗之后,大总督都由俄国人担任,其它官员仍由芬兰人担任。芬兰国会(Diet)搁悬,史称官僚统治时期(Era of Bureaucracy, 1809--1863)。芬兰民族主义成长芬兰从瑞典王国的一部份,变成帝俄保护下的自治的大公国(Grand Duchy),版图也告扩大。当时适逢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横扫欧洲,促成芬兰国家意识的成长。 1820年土库大学教授阿维德森(Adolf Ivan Arwidsson)主张改善芬兰语文的地位。许多年来,瑞典文一直是芬兰行政、司法、教学、与几乎所有文化生活的唯一语文。在受过教育的人士中,唯有传教士仍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芬兰语。
1835年隆洛特-加龙省(Elias Lonnrot)搜集的芬兰民间故事集
匈牙利人到底是不是匈奴的后代
不是。
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人。早期马扎尔人算是游牧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因为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多操着印欧语和突厥语,像他们这种说着乌戈尔语的非常少见。
马扎尔人与突厥人、蒙古人、斯基泰人都没有多少的血缘关系,他们世代居住在乌拉尔山脉南部的低矮丘陵地带,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欧亚大陆非常寒冷的北端,与当代的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是近亲。
如公元4世纪末期出现于黑海以东地区匈人,他们一度被史学界怀疑是曾被汉朝击溃西迁的匈奴人的后裔,但经过一系列理论与考古发掘实物的佐证,匈人和匈奴人并没有直接关系,他们更像是最早一批南下的乌戈尔人,也就是说,匈人是马扎尔人的祖先。
扩展资料:
一部分匈奴人也呈现出一定的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些匈奴人母系主体是D,和现代内蒙东部的蒙古人比较类似而和外蒙人khalkh人有差异,同时还有比较高的A和Z,和外蒙西部的图瓦等部族可能有亲缘关系,而古代匈奴人有5%个体为U等白人母系。
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魏晋时期16例拓跋鲜卑遗存与内蒙古商都东大井目的东汉时期拓跋鲜卑mtDNA遗传学分析显示,拓跋鲜卑和匈奴具有最近的遗传距离,皆表现为典型的亚洲单倍型组类型,但在46个匈奴个体中有3个属于单倍群为U的欧洲类型。
拓跋鲜卑首先具有与鄂伦春人最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才与匈奴表现出比较近的分布关系。总之,匈奴人群在人种学上血缘关系是很复杂的。
匈奴在衰落后,东方的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余下的匈奴约四十万人并入鲜卑。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鲜卑人政权北魏所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匈牙利人
匈牙利人和芬兰人有没有黄种人的血统和特征呢
深入探究:匈牙利人和芬兰人:东亚血统与特征探索
匈牙利人和芬兰人,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民族,确实存在一定的东亚血统,尽管比例相对有限。芬兰人据信有大约8%的东亚基因,这个比例源自波罗的海芬兰语支人群,如芬兰人、卡累利阿人等,他们与我们中国人的父系N基因有着共同的源头,即单倍群NO。然而,种族特征并非单纯由Y-DNA或mtDNA决定,常染色体携带的基因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解释了为何尽管芬兰人与我们有亲近的基因关系,但体貌差异显著,因为他们常染色体中混入了大量高加索人基因。
马扎尔人,即匈牙利的主体民族,他们的Y染色体单倍群N基因占比并不高,这与匈奴和匈人的历史背景不同。马扎尔人是西迁的乌拉尔语系游牧民族后裔,而非匈奴或匈人。关于匈奴的直系后代,一些观点认为可能融入了汉族,而匈人的后代则可能分布在楚瓦什人和保加尔人中,后者与斯拉夫人融合形成了保加利亚—北马其顿斯拉夫民族。
有趣的是,尽管马扎尔人的父系基因与奥地利德意志人和斯洛伐克人相似度不高,但他们的常染色体中却带有东亚基因,这与邻近民族形成了鲜明对比。至于他们的原始体征,我们无需纠结他们在西迁前的具体样貌,关键在于他们并非匈奴或匈人,他们的血统和特征与这些历史民族的区别明显。
最后,若提到像刘少林和刘少昂这样的个人,他们确实有东亚血统,因为他们的父亲是来自中国天津的华人,这体现了基因的传承。但整体而言,匈牙利人和芬兰人种族特征的形成,更多的是由多元的常染色体基因融合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