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小视频(足球中的感人事情举一下)
足球中的感人事情举一下******
放弃射门
各种体育和赛事中,足球比赛无疑是最精彩、激烈的。而高潮又在射门的那一瞬间。每一位足球队员,都会竭尽全力去冲击对方球门,捕捉机会,创造精妙绝伦(lún)的体育经典(diǎn)。射门进球对球员来说是一种激昂雄浑的体验,对球迷来说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不是狂热的球迷,但那一次看球,却被一种人性美深深地震撼了。那是1997年3月24日一场英国足球联赛,由利物浦(pǔ)队对阿森纳(nà)队,此场的胜者将暂居联赛积分的第二名,有望在后面几轮比赛中争夺冠军,败者将与冠军无缘。这场比赛的重要性将不言而喻(yù)了。
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利物浦队前锋、22岁的世界级球星福勒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动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这时禁区里只有守门员西曼一个人。即使是技术平庸的前锋,也能将这个球捅入网底。福勒将球向又前方轻轻一拨,想让射门的角度刁一些,离对方球门更近一些,命中的把握更大些,同时也为了避免射门时与西曼冲撞。说时迟,那时快,守门员西曼简直疯了一般,在福勒出脚的瞬间,不顾一切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势在必进的足球。西曼十分清楚,这一扑有极大的危险。只扑住足球而不接触福勒身体的可能微乎其微,一旦扑到对方身上,自己必然受伤,还可能被罚(fá)点球。西曼明知后果,却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西曼已经闪电般扑到他的脚前。如果此时福勒出脚踢中了西曼,责任都在西曼,他没有犯规。就在这一刹那间,福勒猛地把脚收了回来。由于出脚太猛,又收得太疾,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为了避免对手受伤,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主裁判分明看见,福勒是被西曼扑倒的,出示红牌将西曼罚出场外,并罚点球。面队这种判罚,进攻球员都会感到庆幸。可福勒却向裁判再三解释(shì),西曼并没有碰到他,他是自己倒下的,请求裁判收回处罚。裁判被福勒感动了,修改了成命,没将西曼罚出场外,但是要罚点球。
点球由福勒主罚,福勒却认为不应该得到这个点球,主罚时显得漫不经心,故意将球正正地踢向西曼胸前,任何一个守门员都能毫不费劲地扑住这个“温柔”的点球。
西曼经历了刚才的戏剧性场面,情绪(xù)尚未平静下来,技术发挥失常。他扑住了福勒送给他的这个点球,球却脱手弹到了福勒队友脚下。队友捡了个漏(lòu),轻轻一脚,将球送进了网底。
全场观众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其中包括支持福勒对手的观众。国际足联秘书长看完这场球赛,也抑(yì)制不住敬佩之情,写信给福勒:“……这是一种保持足球运动团结的举动。在这场如此重要的比赛中,你表现出来的风范,将成为所以运动员学习的榜(bǎng)样。
《四个春天》中有哪些的感人瞬间
《四个春天》
中国贵州山区里一家人在四年时光里的故事
却让人进入到生与死的最深层的秘密
有些电影,你会十分安静地坐在影院中看着,对片子人物极其关心,被他们的日常生活深深吸引,《四个春天》就是这样的电影。
这是一部一个人拍出来的电影。平面摄影师出身的陆庆屹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电影,靠混迹豆瓣、边学边拍,摄影、录音、编剧、剪辑都是他,但影片内里蕴含的情感力量却能让人彻底忘记技术的瑕疵。目前影片豆瓣评分9.2分,近日更从1309部参赛电影中突围而出,入围2018年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竞赛单元。
这是五个人的岁月。导演把镜头对准家乡小镇,对准常年歌唱、从未红过脸的老父老母,还有山里的自然和乡俗。
如果单拿出《四个春天》的片段,跟其他家庭录像相比,咋看起来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这些纯粹且简单的记录,叠加起来,经过时间的渲染作用,却传达出深邃且真实的人生意义。这和拍了12年的剧情片《少年时代》那么感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个春天》缘起何处?陆庆屹表示,自己做2012年曾在网上发表了名为《我妈》的日志,一年后又写了一篇《我爸》,两篇感情真挚的文章都成了网络爆款:“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不拍点视频呢?”后来,他又被侯孝贤导演说的一句话打动:“他说,你想拍电影就去拍啊,拍一拍就有经验了,当时我就下定决心。”
从此,曾当过足球运动员、歌手、做过广告公司、当过摄影师的陆庆屹开始自学如何拍电影。从2013至2016年四年时间里,在北京工作的导演陆庆屹每年过节回家,都坚持着做一件事,即举着相机,用视频纪录父母的一切,年复一年,素材时长累计超过了250个小时。
在陆庆屹的镜头中,一对贵州偏远山区县城的普通老夫妻,平凡琐碎却又充满诗意的生活片段跃然银幕:做饭吃饭、缝衣服、上山采药、量血压,一如中国普通老人的日常。
但老两口的生活,更多的却是积极、乐观又多才多艺:身为退休教师的父亲不仅精通二胡、手风琴、箫、小提琴等十几种乐器,还会自学了用电脑编辑音乐、视频。年轻时当歌手的母亲能歌善舞,随时都能引吭高歌。她性格活泼幽默,“哉耶!”是她开心时脱口而出的口头禅。
除了横向纪录陆家老两口平凡朴实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四个春天》更纵向展示了时间的变化。除了诸多老两口相处时的感性瞬间,影片里还有他们对过往经历的感念,更有对年华老去的感伤。
父母在一天天老去,父亲会在灯光下看着老照片,感怀“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很多人都不在啦”,母亲会在和父亲“金婚交杯酒”时,嗔怪“看都不看我,只看到酒杯”之余,也会走心感言:“我们一定要身体健康。”
与日本口碑颇赞的纪录片《人生果实》一样,片中出现了亲人的突然离世,让人错愕伤感,也纵向地展示了生命更迭的深刻命题:女儿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镜头里的那个快乐的母亲长久地失去了笑容。
难得的是,陆庆屹在这个段落的选材剪辑体现出惊人的克制,平实的记录蕴含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让观众平视这些人物,看着他们在悲痛中做出不得不做的事:灵车驶动,下葬大地,迎灵回家,磕头下跪。
影片还完整地记录下为逝者唱的丧歌:
“一生尘土里,养儿艰辛
就此绝去,子母锥心
这一生泪洗人
明话由你,细听哭咽”
在这个全片的情感高潮之后,仍然沉浸在伤感中的母亲会和儿子聊起,如果他们老两口也不在了,“这么大个房子,你会很孤单。”
不过,到了新的一年春天,镜头里的母亲再次恢复了乐观,和父亲面对“新玩具”微信,鼓捣得哈哈大笑。这样的普通人,不会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却能看到决心和韧性,而那正是希望的源泉。
门口筑巢的燕子,也预示着影片“生命不息、希望永存”的循环式主题:燕子妈妈带着燕子出去看世界趟,又回来了。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晃荡一圈,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在这里,导演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次“回归乡土”的暗喻,更指明了在大都市里游荡的灵魂应该归向何处。
由此,联想到“四个春天”这样简单的结构,却有意无意中暗合了影片“冬去春来,生死循环”这样的主题。而这种对于时间流逝的真实感受,必然引领观众代入主角的立场生活一段时间,亲眼目睹他们生命中某几个戏剧性转折点,跟着主角超越、看破生死。
如今的电影通常都由特效场面或者插科打诨构成,但本片却由一个家庭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超越生活中必然的痛苦所构成,别无其他。
有意思的是,除了时间更迭的作用以外,媒介图像在这个“超越痛苦”的过程中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女儿去世后,父亲不断地翻看1997年以来的家庭录像,《四个春天》把这些录像也剪辑到全片中。
在这些媒介里,朝气蓬勃的女儿还活着:媒介是“人的形象”得以形成和传播的物质系统,但究其本质,影即为投影,再现即为复制,媒介构成了形象的身体,和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形象就成为了物/世界本身。我们借此思考“图像是什么”“图像有什么用”。
录像、照片,这些现代的媒介,成了一面面照见人类自己的镜子。《四个春天》则是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连成完整的故事。
没错,有观众表示,《四个春天》是非常私人化的纪录片,他们却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就像镜子一样。原因就是影片却非常走心,让人觉得非常温暖,“别人的爸妈,却将我自己的内心填满了!”
由此,影片超越了一般私人家庭录像的层面。许多观众不愿意看纪录片,我一直没弄懂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真实的人生也可以是扣人心弦的,好的纪录片比剧情片更加吸引人,也更有娱乐性,更励志——人生看似无望,但又会因为希望甚至时而还会因为胜利而得到拯救。
回想起来,这部影片记录的都是如此简单常见的事情,但是,却成功地烘托了在艰难生活中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几部能够让人流下幸福与悲哀的泪水的电影之一。
它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考量周遭的世界,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接触到了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