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有26名副主席(中超各个球队基本完成改名)
中国足协为什么要俱乐部改名
法律分析:这些企业投资中国足球的目的主要还是为宣传。像恒大投入那么大,光靠足球本身是回不了本。但在中国,足球受到很大的关注,冠名球队对提升知名度很有帮助。说简单点,至少能多卖几套房子。现在改名,它连这点好处都没了,还会愿意出资!
法律依据:《中国足球协会章程》第二条中国足球协会(以下简称为中国足协)管辖范围内的会员协会、省级会员协会所属会员协会、职业俱乐部、业余俱乐部、乙级俱乐部、女子超级联赛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足球经纪人以及俱乐部会员均须注册。以上单位或人员须如实、完整填写注册表,所填报的注册材料须为打印件;会员协会和省级会员协会所属会员协会还需上报办公地点、专职人员等必要项目。第三条中国足协、会员协会应设专门的注册机构,省级会员协会所属会员协会应有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注册工作。
中超各个球队基本完成改名***为何会突然改名
国外成熟联赛的经验做法
欧洲五大联赛,包括日本J联赛等,从一开始球队的名称就没有背后股东或赞助商的名字,像阿森纳起源于当地兵工厂工人组织的球队,阿森纳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兵工厂,阿森纳“枪手”的绰号也部分来源于此;像尤文图斯,是青年人的意思,源于球队刚开始以青年人居多。这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形成持久稳定的俱乐部文化,打造百年历史的俱乐部。
俱乐部健康发展的需要俱乐部背后股东频繁变动,有时候难以找到接盘方,球员欠薪问题频发,是当前困扰中国足球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俱乐部名称中性化(非企业化)变更,是有利于促进找到接盘方,因为谁也不想接手一家顶着别人字号的球队,同时,这也督促每家俱乐部要尽快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打造强大的造血功能,不能依赖背后的股东和赞助商的输血。
中国足协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措施之一此次中超球队名称变更的官方说法是:足球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来源于2020年12月18日中国足协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的第十九条规定:
各级职业俱乐部于2021赛季前完成名称“非企业化”变更,未完成变更的,取消俱乐部注册资格。
2020年12月14日,中国足协又发布了《关于各级职业联赛实行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的通知》,对名称变更进行了明确要求,总结来说:
1.官方名称应规范为:行政区划+俱乐部名称+足球俱乐部+企业组织形式,其中俱乐部名称不超过4个字,简称为:行政区划+俱乐部名称。
比如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泰山;
为能够延续传统,各家都够拼本次更名4家球队将延续传统队名,分别是山东泰山、上海申花、北京国安、长春亚泰。
山东泰山:原股东鲁能集团将退出,济南文旅接手。由于济南文旅旗下关联企业有泰山的字样,为保住这个名号,济南文旅积极协调各方,将其参股的山东泰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更名,删除泰山的字样。(山东泰山29年历史得以保留,你不知道99年的鲁能泰山有多逆天?22年足协杯谁是王者,经典绝杀频繁上演,泰山队的高光时刻)
上海申花:上海申花的股东完全变更为绿地集团100%控股,符合要求。
足协在改名风波之又有什么样的新政策
不知道是不是被之前中超当选世界第八大联赛的消息洗脑了,足协准备给中超扩军了。
继加码限薪令和要求俱乐部更改中性名之后,18日,足协发布《进一步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宣布到2023年中超联赛将扩军至18支球队,并实行“男足带女足”模式。
不仅是中超,根据足协的计划,到2023年,中甲也要扩军至20支参赛队,中乙扩到30支参赛队左右。
而所谓的“男足带女足”模式,就是把建立职业女足队伍作为中超俱乐部的准入条件之一,以此来带动女足运动的发展。
此前,中超获评世界第八大联赛,依靠的就是雄厚的观众基数以及俱乐部的天价投入。现如今限薪了,足协大概想从另一方面找齐——至少参赛队要与顶级联赛一样。
但扩军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2021和2022年中超的降级名额都变成0.5个,中甲则会有1.5个升级名额。
很多球迷灵魂发问:那这两年的中超还能看吗?
首先,限薪导致“超级外援”们纷纷离开,联赛的吸引力和精彩程度必将打折扣。现如今0.5个降级名额基本等于没有降级,排名最后的球队都还有“生还”的机会,那俱乐部的动力在哪里?像今年的泰达赢一场就保级的奇葩情况是不是会越来越多?
对于足协的扩军决定,有专家表示,中超本来就是“伪职业”联赛,很多东西都不是完全按照市场化路径走的,行政干预的手段过多,包括“男足带女足”和必须更改中性名这种“准入门槛”。现在无论限薪还是扩军,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青黄不接和后备力量薄弱的问题。
扩军后,貌似职业足球人口增多,职业足球俱乐部阵容扩大,但中国足球的水平并未提高,环境并未有所改善,对资本的吸引力只会一降再降。
有球迷就直接开怼:“还是先解决一下欠薪吧,水平不够队多有什么用?”“数量多有屁用,你没质量等于零,把有水平的外援都吓跑了有再多的队都没人看。”
还有人直言:“中超现在这16支队冠名都卖掉了吗?”
更有人直接将话题延伸到几天前宣布的俱乐部更名上,“以前还能赔本赚吆喝,现在企业名称也不允许出现了,那这些投资人搞足球的动力是什么?”
的确,在另一个“战场”上,很多俱乐部还为改名儿的事儿闹心呢。不管是不是北京球迷,很多人都在为国安“求情”,有人直接说出国安应该被保留的理由:“因为代表着国泰民安啊,其他球队必须按照规矩来。”
其他球队的球迷也不干了,“河南建业,代表着建功立业”“永昌还永远昌盛呢”“恒大,恒久强大”……
还有人直接奔着全民健身的方向而去,“支持,把薪资限下去,队伍扩起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看看,中国球迷有多不容易,这操的都是哪门子心。
不过,真有点替足协发愁,又得带女足、又得改中性名,您确定俱乐部们不会揭竿而起吗?别到时候扩军不成反缩编了……
足协倡导中性名被球迷反对,球迷为何不愿意看到主队改名
如果球队都“一刀切”没自己的特点,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情起因是近期中超各路投资人协商要求各俱乐部名称要走中性化,在最近一次会议中更是强硬要求尽快施行。据称,除了大连之外,其他球队无一幸免必须强制更名。是否施行“中性化”球队名称一时间在球迷和各大俱乐部之间反响强烈。很多俱乐部抵制球迷言辞激烈表示支持。
其实足协初衷是好的,主要是因为现在一些球队投资方不稳定,变化造成的球队频繁更名,经常“改旗易帜”不利于足球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其这种走马观花的变化还不如直接中性名称,也利于新生球队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和球队精神性标志。同时也有一部分球迷表示支持,对于向外征集名称的俱乐部表示欣赏,这也是尊重球迷的表现。
但是有一部分俱乐部和球迷持不同观点,首先他们表示支持足协的这一改革,也确实肯定了一些新球队建立球队品牌文化的发展。但是,不能一刀切,对于那种和足协一起成长的老牌球队,尤其二十年以上的球队名称,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品牌效应,应该根据球迷和俱乐部意愿自愿选择保留或者修改。而且不建议异地转让俱乐部,造成球迷没有归属感。
在我看来,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每一个新政策的实施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足协方面,不该一刀切的实施中性名称的变,确实也不利于一些老牌俱乐部的球队文化发展。你看看欧洲一些豪门哪个球队变过名称?早已形成品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系统。而球迷这边我觉得表现的非常理智,可以接受新的政策但是要自愿为主,否则对于那些老牌俱乐部球队品牌又得和一些新俱乐部同一个起跑线开始做起确实不公平,也不利于发展。